无码一级AV片在线观看_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_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_av人妻无码网站

當前位置:網(wǎng)站首頁 > 壯觀雜談 >> > > 正文

[圖文]民族甘肅

2017/9/7 14:44:33標簽:

 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農(nóng)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融地區(qū),古代東西方各民族沿著絲綢之路在這里雜居融合,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。在甘肅這片神奇的土地上,廣泛分布著漢、回、藏、東鄉(xiāng)、土、滿、裕固、保安、蒙古、撒拉、哈薩克等56個民族,其中裕固、東鄉(xiāng)、保安族是甘肅的獨有民族。甘肅各民族以其鮮明濃郁的民族風情、宗教文化,深遠的內(nèi)涵,風格各異的表現(xiàn)形式,充分展示著隴原各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文化習(xí)俗和特有的生活風貌。藏、回、蒙古、哈薩克族等多民族風情各具特色。

甘南藏族風情:香巴拉的呼喚


  圖為拉卜楞二月法會

圖為郎木寺法事

圖為詹佛節(jié)

  藍天與牧草相伴,牧民與牛羊相伴,美酒與歌舞相伴,心靈與佛國相伴,這就是甘南香巴拉—神仙居住的地方。從甘肅省會蘭州南行,不到200公里即進入甘南。這里不僅是兩大地貌類型的交接地帶,而且是藏傳佛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融地帶,還是農(nóng)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過渡地帶。這里比較完整地積淀和保存了藏民族傳統(tǒng)的游牧文化、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。甘南歷史悠久,坐落在甘南各地百余座藏傳佛教寺院,更是呈現(xiàn)出五彩繽紛的藏傳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,甘南州被稱為中國的“小西藏"。大自然賜于的豐茂水草使甘南的藏族牧民牛羊肥壯,藏族牧民衣食無憂。開闊的牧場造就了藏族人民博大的雄襟,他們并不拒絕現(xiàn)代文明的洗禮,但更多的是堅守對佛教的虔誠與信仰,保持心靈的寧靜與純真。在甘南的深山峻嶺間,溝谷河流旁,隱藏著眾多神秘的藏傳佛教寺院,僧侶們虔心研習(xí)佛經(jīng),成就了一代代佛學(xué)大師。甘南是一個距現(xiàn)代城市最近而文化習(xí)俗保留最為傳統(tǒng)的藏傳佛教勝地,也是藏族人民心目的天堂——“香巴拉"圣地。

        甘南藏族主要從事農(nóng)業(yè)和畜牧業(yè),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以青稞為主,也有小麥、豌豆、蕎麥、蠶豆等農(nóng)作物;牧業(yè)生產(chǎn)以藏系綿羊、山羊、牦牛為特產(chǎn)。講藏語,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。信奉藏傳佛教,其中占主導(dǎo)地位的是黃教,其余還有紅教、白教、花教。醫(yī)藥、天文、歷算、戲曲、文學(xué)、歌舞、“唐卡"和“熱貢藝術(shù)"等都有較高水平,藏戲(部分)被列為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 藏族有自己的歷法。藏歷始于1027年,以11月1日為新年。

  服飾 基本特征是肥腰、長袖、大襟。藏族男女都帶藏式金花帽,藏袍(藏語稱“朱巴")向右開襟,系腰帶,男女都穿氆氌或牛皮長靴。

  飲食 藏族的主食為炒熟的青稞或豌豆面粉,拌上酥油茶或清茶,捏成團食用,稱為糌粑。他們的肉食類以牛、羊肉為主,不吃奇蹄類動物,多不吃禽、魚肉。喜歡吃風干的牛羊肉。藏族喜歡酸奶、奶渣等奶制品,用蘿卜、油菜葉加糌粑熬粥,叫“土巴"。他們喜歡酥油茶、奶茶、甜茶等飲料。青稞酒是他們最喜歡的酒。藏族習(xí)慣隨身攜帶木碗、腰刀,以作餐具! 

  禮節(jié) 藏族最常見的禮節(jié)是敬獻哈達。哈達顏色多白色,象征情意純潔。迎送客人,婚喪喜慶,宗教儀式,都要獻哈達。對于尊長,獻哈達者雙手要舉過頭頂,躬身,將哈達捧到尊者座前或足下。對于平輩或下級,可將哈達捧到其手上或系在其頸項上,表示問候和祝福。 

  民居 藏族民居以農(nóng)區(qū)為典型,多為平頂房,以石頭或夯土筑墻,墻厚實,窗門小,有兩三層。上層住人,下層為畜舍和倉庫,屋頂上有經(jīng)房。一般有院落。牧區(qū)用長方形或橢圓形帳篷。帳篷用牦牛毛編織而成,頂上有通風縫隙。有的帳篷外面用草坯或牛糞筑成矮墻。帳篷為黑色,冬暖夏涼,便于遷居。

  節(jié)日 在甘南各地,每年的大法會、臨潭萬人拔河、香浪節(jié)、香巴拉旅游節(jié)、插箭節(jié)、菜花節(jié),無不成為旅游的盛會,藏族百姓的狂歡節(jié)。

 

臨夏穆斯林風情:中國的小麥加

 

  甘肅臨夏是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,伊斯蘭教氣氛濃郁,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風情獨具特色。信仰伊斯蘭教的有回族、東鄉(xiāng)族、保安族、撒拉族等,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。其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,并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、波斯人和猶太人。元初,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、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各地,清政府鎮(zhèn)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時,陜西、寧夏回民悉數(shù)入甘,多遷至臨夏一帶而幸免于難,臨夏遂成西北地區(qū)的穆斯林集聚區(qū)和經(jīng)堂教育中心,被譽為“中國的小麥加"。

  穆斯林宗教建筑是臨夏最有特色的建筑。州內(nèi)現(xiàn)有清真寺2500多座,拱北140多座,阿訇2500多人。臨夏清真寺和拱北建筑獨辟蹊徑,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特長,以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為主體,突出阿拉伯文化情調(diào),在全省乃至全國獨一無二,其獨特的風格在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磚雕、木雕、彩繪被稱為河州建筑藝術(shù)中的三絕。

  回族的產(chǎn)生與發(fā)展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(guān),回族的風俗習(xí)慣是在歷史長期的發(fā)展中逐漸形成的,因此,既成為本民族的習(xí)慣,也是宗教習(xí)慣,兩者是不可分的。
  服飾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,但在頭飾上仍保留著古老的傳統(tǒng)。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、黑色或棕色的無檐小帽,稱“號帽"或“巴巴帽",表示清潔不染;婦女一般戴蓋頭,遮住兩耳、脖子和頭發(fā),只將面孔露出。青年婦女一般戴綠色的,蓋頭較短,只批到肩上;老年婦女一般戴白色的,蓋頭較長。    
  飲食 臨夏回族嚴格遵守教義,只吃牛、羊、駝等反芻類偶蹄動物,不吃馬、驢、騾、狗肉,不吃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,尤其禁食豬肉。油香是回族的傳統(tǒng)面食,手抓羊肉、燴羊雜碎、炒面片、發(fā)子面腸、黃酒肉、蓋碗茶等都是久負盛名的地方美食。
  節(jié)日 回族主要有開齋節(jié)、古爾邦節(jié)、圣紀節(jié)三大節(jié)日。伊斯蘭教歷九月,所有成年的、身心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履行一個月的齋戒,齋月結(jié)束時舉行開齋節(jié),屆時人們沐浴凈身,施散錢財,聽阿訇講經(jīng),互相道安,為亡人祈禱等。伊斯蘭教歷的十二月十日,是古爾邦節(jié),古爾邦節(jié)也稱“宰牲節(jié)",是穆斯林赴麥加朝覲的最后一天。這一天要沐浴凈身,室內(nèi)焚香,齋戒半日。圣紀節(jié)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,這天是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,也是紀念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,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,在活動中要誦經(jīng)演說,講述圣績。
  婚禮 伊斯蘭教認為,婚姻是穆斯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“圣行",也是最嚴肅的一項義務(wù)。伊斯蘭教鼓勵穆斯林成婚,建立家庭,反對獨身主義。伊斯蘭教的婚姻必須有4個條件:一是雙方父母應(yīng)允;二是男女雙方欣然同意;三是有證婚人的作證;四是有約定的聘禮;刈宓幕橐隽(xí)俗大都是按照教規(guī)來辦的。如娶妻,要經(jīng)過請媒人提親、送禮、寫婚書、擇吉日成婚等程序。回族青年男女結(jié)婚不看黃道吉日,一般都是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為佳期。當新娘進入新房,送親客人進屋后,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,一方面請阿訇給新郎新娘念“尼卡哈":在堂屋正中設(shè)一張方桌,上方坐阿訇,左右坐證婚人和父母親,地下鋪上毯子,新郎、新娘跪或站在上面,聆聽阿訇的教誨。證婚儀式結(jié)束后,新郎、新娘準備入洞房時,阿訇或家長將早已準備好的果子、糖、棗子、核桃、花生向新郎、新娘身上撒去,意為感謝真主賜給的良緣,祝新郎、新娘白頭到老,早生貴子;槎Y后三天或七天,新郎要準備禮品陪同新娘回門,也叫回娘家,看望岳父母及親屬。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準備,款待女婿女兒。

裕固族風情:祁連山中的大山民族


圖為裕固族歌舞表演

  

圖為裕固族在捻線

  圖為裕固人家

  裕固族是甘肅特有的少數(shù)民族之一,集中居住在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(nèi)甘肅美麗的祁連山草原上,有1.3萬多人。裕固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,其獨特的民族風俗和民族傳統(tǒng)在中華文明史上魅力無群。裕固族可上溯至唐宋時期的回鶻,后歷經(jīng)戰(zhàn)亂,東西遷移不定,一直到十六世紀初才遷移到祁連山下定居下來。裕固族是一個游牧民族,他們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,常年居住在帳篷里。隨著季節(jié)的變化和牧場的轉(zhuǎn)移,帳篷經(jīng)常移動。他們的帳篷由六根或九根桿子支撐,有些是用牛、羊毛織成褐子搭蓋而成,有些使用白帆布做成,并且上面綴有傳統(tǒng)圖案。一般依照地形,選擇避風向陽的地方搭蓋,帳篷內(nèi)部正上方為佛龕,進門右邊為女客人的座位,左邊是男客人的座位。裕固族大都信仰藏傳佛教格魯派(黃教)。

  裕固族牧民的飲食以酥油、糌粑、乳制品為主。一般每日一飯三茶, 即每天喝三頓酥油炒面茶,吃一頓面片或米粥,有時也烙餅吃花卷等。裕固族熱情好客,每當家里來客人,先用奶茶招待,在碗內(nèi)放酥油、炒面、曲拉、奶皮,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。茶后以手抓羊肉、青稞酒款待。招待尊貴客人時,不僅獻羊背子,還要獻全羊,以示對客人的尊敬。裕固族民風淳樸,以歌舞美酒待客毫不吝嗇。游客可在馬蹄寺裕固族帳篷內(nèi)欣賞到裕固族歡快熱情的草原歌舞,并品嘗獨特的銀碗美酒和手抓羊肉,過一番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。

  裕固族在服飾、飲食、婚嫁、喪葬等方面都保留著獨具民族特點的生活習(xí)俗和文化傳統(tǒng),尤以能歌善舞著稱于世。以裕固族的婚禮為例,就有《戴頭面歌》、《哭嫁歌》、《送親歌》、《猜情歌》、《敬酒歌》等等,整個婚禮的進程中迎親的唱,送親的唱,新娘唱,新郎唱,獨唱,對唱,合唱,歌聲起伏,匯成一個歡樂的海洋。


東鄉(xiāng)族風情


  東鄉(xiāng)族以世居臨夏州東鄉(xiāng)縣而得名,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(shù)民族之一,總?cè)丝诩s23.7萬多人。東鄉(xiāng)族的族源主體是元代來自中亞地區(qū)的撒爾塔人,在歷史上是一個族教密不可分的民族。東鄉(xiāng)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,大多數(shù)東鄉(xiāng)族都兼通漢語,漢字也成為東鄉(xiāng)族的通用文字。東鄉(xiāng)族世世代代都是虔誠的穆斯林,其基本信仰、宗教功課、宗教禮儀等方面與回族幾乎完全一致,喜唱“花兒"民歌。東鄉(xiāng)族是全國唯一以居住地地理方位命名的少數(shù)民族,境內(nèi)“山高沒頂子、溝深沒底子"。東鄉(xiāng)族以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為主,農(nóng)作物有土豆、小麥、青稞、大麥、糜谷、玉米、蠶豆等。東鄉(xiāng)土豆片、唐汪桃杏、手抓羊肉、油香、馓子等特色飲食聞名各地,搟氈技術(shù)、刺繡技巧也很有名。

  東鄉(xiāng)族熱情好客,對遠道而來的客人,一般都要傾其所有熱情招待。客人進門,馬上請到炕上敬茶敬飯,主人則在一邊殷勤招呼,自己不吃不喝以示尊敬。待客的食品多為油果、手抓羊肉與燉雞。東鄉(xiāng)族給客人吃雞有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敬客習(xí)俗——吃雞禮讓雞尖。雞尖是東鄉(xiāng)族土語,即雞的尾巴骨,一只雞燉熟后要剁成13塊,即兩個大腿,兩塊脖子,兩塊勺勺肉,把翅膀剁成四塊,兩塊胸脯岔子肉,一個雞尖。一般席間互相禮讓雞尖是常規(guī)的客套程序,誰也不能隨便接受。東鄉(xiāng)人的席面上要是哪一位客人吃了雞尖,象征他代表大家吃了席上的雞娃,說明他是主客,今天的雞是專為他的光臨而宰的,感到十分榮幸、自豪。 東鄉(xiāng)族的好客,甚至達到了自己家里無米下鍋,也要燒一碗開水雙手端給客人的地步,其淳樸摯誠,著實讓人感動。

 

保安族風情


  保安族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(shù)民族之一,人口1.68多萬。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(xiāng)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,這里水草肥美,林木濃郁,泉水潺潺,據(jù)說是大禹治水的源頭。保安族的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,它與蒙古語、達幹語和裕固族的恩格爾語有一定的淵源關(guān)系,跟土族語、東鄉(xiāng)語比較接近,保安族一般通用漢語。保安族全民族信仰伊斯蘭教,其生活習(xí)俗、禮儀禮節(jié)、起居衛(wèi)生、飲食禁忌、喪葬節(jié)慶與當?shù)鼗刈濉|鄉(xiāng)族大體相似。值得一提的是熱鬧非凡的婚禮,保安族的婚禮,自始至終突出一個“鬧"字,娶親鬧,迎親鬧,白天鬧,晚上鬧,“婚禮三天無大小",鬧得人心怒放,鬧得流連忘返,與其他少數(shù)民族的“哭婚"、“唱婚"、“罵婚"等習(xí)俗相比,“鬧婚"正式保安族與眾不同的特點,充分體現(xiàn)了保安族直爽歡快的民族性格。

  保安族主要經(jīng)營農(nóng)業(yè),兼營工業(yè),喜狩獵、擅長冶鐵技術(shù),民族工藝品——保安腰刀的生產(chǎn),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。保安腰刀與藏刀、蒙刀齊名,是保安族人民的傳統(tǒng)工藝品,它不僅僅是生活用具,也是別致的裝飾品和饋贈親友的上乘禮品,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歡迎,在阿拉伯國家頗有名氣。保安腰刀的品種繁多,各具特色,比較著名的腰刀有:有“十樣錦"、“雅琪"、“雙落"、“滿把"、“扁鞘"、“雙刀"、“細螺"、“波日季"、“哈薩刀"、“蒙古刀"、“藏刀"等。刀面上,分別鑲刻著手、龍、梅花等各種圖案,這是區(qū)別腰刀的不同風格、不同式樣的主要標志。其中,最漂亮的要算“十樣錦",造型優(yōu)美,線條明快,裝潢考究,工藝精良,色彩瑰麗,用鮮艷的十樣錦鑲嵌而成。金黃、翠綠、湛藍、黛黑、銀白、桃紅,五彩繽紛,并加有朵朵梅花,銀白色的刀鞘,包著棗紅色的三道銅箍,特別璀璨奪目。刀鞘上端,有一個小孔,穿著一個錚亮的紫銅環(huán)子,拔出刀鞘,刀鋒閃閃發(fā)光,寒光逼人。唰唰幾下子,就可以把鐵棒小城火星閃爍,鐵屑四濺,而刀口不缺、刀刃不卷,仍舊鋒利無比。保安腰刀還有一個特點,如果想試刀鋒,可以用一根頭發(fā)放在刀刃上,只要輕輕一吹,頭發(fā)就斷了。這種腰刀還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,削吃羊肉,更是方便、衛(wèi)生。

 

哈薩克族風情:馬背上的民族


圖為阿克塞姑娘追

  甘肅的哈薩克族由從新疆東遷而來,主要居住在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。以善騎駿馬為榮耀,不論男女老少都擅長騎馬,賽馬、叼羊等游牧娛樂也大都和馬相關(guān),被稱為“馬背上的民族"!肮媚镒"是哈薩克族青年最喜愛的一種馬上娛樂活動。男女青年借助坐騎的奔跑速度,顯示他們爭強好勝的精神面貌,抒發(fā)和傳遞愛慕之情。從敦煌南行75公里即到阿克塞縣,游客可參觀現(xiàn)代而又極富民族特色的阿克塞草原新城,電影《英雄》拍攝外景地——黨金山。還可以在美麗的高原湖泊——大、小蘇干湖旁,住白帳房,吃民族餐,欣賞獨特的哈薩克歌舞和動聽的阿肯彈唱。

 

蒙古族風情:肅北草原的驕子

 

  甘肅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。千百年來,蒙古族人民過著“逐水草而徙"的游牧生活,甘肅西北的許多草場都曾留下過蒙古族人民的足跡。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,以畜牧為生,馬奶酒、手扒肉、烤羊肉是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。草原牧人以斟酒敬客、吃手扒肉表達對客人的敬重之情。當你踏上肅北草原,走進蒙古包,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,吃一頓鮮嫩的手扒肉,再圍著紅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帶舞,悠長嘹亮的蒙古長調(diào)會伴你直至夜深…… 

[編輯:甘肅壯觀天地旅游客運有限責任公司] [返回頂部]